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,合肥天气炎热。7月21日下午3点多,大皖新闻记者来到铁路合肥东站,一列750米长的中欧班列满载货物,正从铁轨上缓缓驶过。在铁路的另一边,调车员蒋涛与徒弟牛怀振身穿反光工作服、头戴草帽,正准备做一项重要却鲜为人知的作业——“拉风”。“拉风”是什么?”“拉风人”是如何工作的?大皖新闻记者进行了采访。
每人每个班次要蹲下两三百次
“左无来车,右无来车,前方无障碍,才能通过。”这是铁路合肥东站每一位职工心中的铁律。每一次上道作业,都必须严格执行这关乎生命的准则。蒋涛和牛怀振携带的对讲机、记录仪,是他们与同事沟通、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工具。黄色工作服上醒目的反光条,是遵守“白天见黄,晚上见光”安全规定的体现。
何为“拉风”?蒋涛解释,是将列车从制动状态(刹车)转变为非制动状态(缓解)的关键作业。只有完成“拉风”,列车才能及时解体、重新编组,保障整个铁路运输大动脉的顺畅运行。此刻,他们面对的是一趟有50节车厢、长达700多米的列车。从车头到车尾,他们需要逐节检查,确保车辆的制动机处于缓解状态,防止发生危险的“抱闸”。
蒋涛和牛怀振正准备进行“拉风”作业
看似机械重复的动作背后,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体力消耗。每检查一节车厢,蒋涛和牛怀振都需要蹲下一次。平均下来,每人每个班次要蹲下来两三百次。“看什么车型,有的车要蹲下来看,有的车不需要蹲下来看,看多少趟活。”蒋涛说。“拉风”完成后,还需“复检”。蒋涛告诉大皖新闻记者,这是为了看活塞杆是否完全进入。连续多日高温炙烤,股道长、线路多,车辆吸热,铁路合肥东站的温度远高于周边,汗水浸透工装已成为常态。
考验专注力和体力
铁路合肥东站党总支书记张坚向大皖新闻记者介绍,合肥东站作为重要的铁路枢纽和合肥始发中欧班列的关键节点,全天24小时运转不停歇。列车在站内经历复杂的流程:通过特有的利用自然坡度助力的“驼峰”设计,将来自不同方向的车厢“解体”,再在编组场将驶向相同目的地的车厢“重新集结”。
蒋涛和牛怀振
21日15点37分,随着火车头被分开,蒋涛和牛怀振的拉风作业正式开始。他们专注地排除每一节车厢的余风,确保其处于非刹车状态,为后续的解体编组扫清障碍。
这份对专注力与体力双重考验的工作,蒋涛已默默坚持了15年。2001年出生的牛怀振则是铁路上的新鲜血液。他在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,通过层层选拔进入了铁路系统,目前在铁路合肥东站工作三月有余。虽然天气炎热,为了保障列车安全正点出发,尤其是远行的中欧班列,他们必须坚守岗位。
矿泉水绿豆汤供应充足
张坚介绍,铁路合肥东站做足了防暑措施。只要是30℃以上天气,保证每人每班都可以领到充足的矿泉水;35℃以上高温,给所有岗位职工都安排绿豆汤,发放牛奶;为防止职工作业时中暑,保证职工能够充分休息,替班人员随时在岗待命,确保应对及时。
图为铁路合肥东站
现代化的驼峰与先进的设备提升了铁路运行的效率,但“拉风”这样重要的作业,依然依赖着蒋涛、牛怀振这样的调车员。他们在烈日下一次次弯腰与蹲起,用汗水为钢铁巨龙注入前行的力量,守护着一条条经济动脉安全畅通。
大皖新闻记者 许佳 摄影报道 实习生 冯新竹 陈森阳 通讯员 冯涛
编辑 王翠
景盛配资-炒股配资公司-配资平台网站-炒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